推荐给孩子的书系列:这本深刻隽永的经典绘本有人说是毒鸡汤? 发布时间:2025-05-03 18:23:26  来源:Kaiyun主页

  所谓经典作品,是指那些可以穿越时空,在不同年代的读者看来,都不过时,都能引发共鸣和思考的作品。

  人心是善变的,人心也是不易变的。因为有传统、有传承,有共同的本能需求,以及由此形成的形态和规则。

  一部作品要打动人心,一定是揭示或契合了当下人心中的某个共鸣区,而一部作品能持久地打动人心,也一定是揭示或契合了人心中“不变“,或者是渴望”不变”的情感。

  当然,所谓“经典“,在任何时代,都不可能是人人击掌叫好,它永远不可能是“全部人”,而只能是”更广泛“。而且,一部好的作品,它不仅是”揭示“”契合“,同时能带来思考和启发,是耐人寻味的。

  它不是单一思维,而是多元、复杂思维的汇流,它不是涓涓细流,而是大江、大河、大海。

  开头之所以说这些,是因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《爱心树》绘本的评论,有感而发。今天来给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推荐的,也是这本《爱心树》(The Giving Tree)绘本。

  这是一本享誉度非常高的绘本,出版于1964年,作者是美国诗人、插画家、剧作家、作曲家、乡村歌手谢尔•希尔弗斯坦。

  几十年来,这本绘本据悉累计全球销量超过600万册。曾被美国教育部评选为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。

  在我看来,某一些程度上,这本绘本的影响力已经超越“儿童绘本”的范畴,更接近于一部文学作品的力量。

  有人从中读出了深刻的母子关系,有人从中读出了人与自然的相处,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宗教与信仰。

  有点让人意外,但也是情理之中的是,也有人把它称之为“毒鸡汤“,读后”让人毛骨悚然”。

  有一天孩子来看大树,大树说:“来啊,孩子,爬到我身上来,在树枝上荡秋千,吃几个苹果,再到阴凉里玩一会儿。你会很快活的!”

  “我已经长大了,不爱爬树玩儿了,”孩子说:“我想买些好玩的东西。我需要些钱。你能给我一些钱吗?”

  “很抱歉,”大树说,“我没有钱。我只有树叶和苹果。把我的苹果拿去吧,孩子,把它们拿到城里卖掉,你就会有钱,就会快活了。”

  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,对孩子说:“来吧,孩子,爬到我的树干上,在树枝上荡秋千,你会很快活的!”

  “我有很多事要做,没时间爬树了。”孩子说,“我想要一幢房子保暖,”他接着说,“我要娶个妻子还要生好多孩子,所以我需要一幢房子,你能给我一幢房子吗?”

  “我没有房子,”大树说,“森林就是我的房子,但是,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,拿去盖房。你就会很快活了。”

  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候,大树特别高兴,高兴的几乎说不出话来。“来啊,孩子,”她声音暗哑地说,“ 来和我玩玩吧!”

  “我年纪已经大了,心情也不好,不愿意玩了。”孩子说。“我需要一条船,驾着它去远方,离开这一个地区。你能给我一条船吗?”

  “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!”大树说,“这样,你就可以航行到远处去……你就快活了。”

  “真是抱歉。”大树叹了一口气说。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啥东西……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,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只剩下一根老树桩,我很抱歉,真是抱歉……”

  “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,”孩子说,“只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,好好休息。我太累了。”

  “那好吧,”大树说,她尽量把身子挺高,“你看,我这个老树墩,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。来吧,孩子,坐下吧,坐在我身上休息吧。”

  简单利落的黑白线条插画,简洁、带有诗意的文字,这是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故事。

  自然地,很多人从中读到了亲情,特别是母爱。大树仿佛母亲,童年时陪伴相依,长大后远走疏离,母爱的无私付出,孩子的无尽索取。

  更多人看到的是母爱的伟大,母爱的自我牺牲,她所求不多,只要能和孩子在一起,只要孩子快乐,就会感到快乐。

  我想更多人也看到了成年孩子的自私自利,他榨干了大树母亲的果实和躯干,大半生都在向母亲索取,而不懂得给予,哪怕这种给予只是多一些陪伴。

  而骂它为“毒鸡汤”的人,则认为大树、母亲,这样牺牲自己,去满足孩子不断的索取,是一种“扭曲”,是毫无原则的溺爱,是丧失自我,是人身依附,是“圣母婊”,害人害己,令人痛恨。这样赞美无私的付出,鼓励“无谓”的牺牲,令人毛骨悚然。

  我想,被大树、被母亲感动,也认为孩子过度索取,吹掉她的枝叶,伐去她的躯干,是自私与错误的,这大概是“主流人群“。

  一种母爱,或者说,一种牺牲,之所以能够称得上“伟大“,正在于它不计回报,在于它甘于承受苦难,超越平凡。

  或者说,她的付出和牺牲并不仅仅考虑个人利益,并不仅仅满足于追求个人的回报。

  大树,母亲,爱孩子,成就孩子,不计回报,别人很容易看到她在承受苦难,但却特别难看到,她在其中所获得的满足与快乐。

  请注意,在这种给予之后,“大树很快乐”,这种给予,不是完全被动的索取与压迫。

  孩子童年时的欲望不多,要的很少,所以他和大树都拥有简单的快乐,易于满足。

  但随着光阴如梭,年岁渐长,他要去追求更大的世界,满足更多的欲望,要经历人世中求之不得的失意和痛苦。他需要钱,需要房子,需要去看未知的世界,用一种新的欲望去疗愈另一种失去。

  然而历经苍桑,人生疲倦,才发现其实人生需要的并不多,愈是简单,愈能给我们自己所带来快乐。他又象孩童时一样,和大树静静地呆在一起。出走半生,回归孩子。

  孩子的一生,是我们绝大部分人人生的写照。其实,长大后的孩子,才是受苦的开始,他的追求与索取,也是他痛苦的根源。

  父母能够阻止孩子离开,阻止孩子的追求吗?只为了能让他留在自己身边,享受陪伴的快乐吗?不,那样才是自私的。父母永远无法主宰孩子的命运,无法也不应该阻止他走向远方,他该受的苦,该领悟的得与失,一样都不会落下。

  大树看着孩子,就如同父母看着孩子,想做的,无非是想给他拂去身上的尘埃,给他疲惫的身驱一个拥抱,在他再次出发的时候,给他空空的行囊里再塞满干粮,希望他的心灵能感受家的温暖。

  大树仁慈,母亲仁慈,生命是生命的延续,生命是生命的交替,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,也希望带给孩子快乐。

  孩子是尘世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孩子,但大树无计回报,以付出为快乐的形象,在真实的生活中却是很少见的,因为这需要很大的仁慈之心,悲悯之心。

  所以,我其实并不是非常愿意把它仅仅当成一种对亲子关系的解读,它有悲天悯人的气质,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,适合于所有爱与被爱的人。

  这也是这本绘本被很多人读出宗教象征意义的原因,大树是基督的化身,他承受所有的苦难,宽容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人类。

  不管如何,这种无私的爱与牺牲,我等虽不能至,但应保持敬佩与仰望,借以观照自己的内心。

  无论孩子是对是错,但大树是快乐的。最怕是什么?最怕是过于计较、计算,想着付出的前提是有回报,计算谁付出得多,谁付出得少。付出若是得不到相应甚至加倍的回报,就时常纠结、委屈、后悔、愤怒、怨恨,进而冷漠、无情。

  有不少父母就是如此,时时将自己的“辛苦”挂在嘴上,时时教训孩子“没有我就没有你”“你知道我为你牺牲了多少吗?”时时不忘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回报父母,将所谓的“爱”变成压力、桎梏、索取,其实是爱自己胜于爱他人。

  选择怎样的亲子关系或人际关系,选择对成年后的孩子、对他人付出多少,固然是个人的权利,不能以道德之名进行捆绑和审判,可以多元而包容。我们不鼓励一味的委曲求全,不鼓励无条件的顺从和无谓的牺牲,但是,我们依然鼓励保留那份对无私、利他主义、牺牲自我之高尚精神的敬畏和敬佩,反对以“自己独立”之名对善良无私的污名,对自身道德提升的推脱。

  什么才是真正的毒鸡汤?反而是哪些像《致:我凭什么要帮你》之类的文章,鼓励互相怨恨、互相防备、互相鄙视乃至敌视,以自我为中心,斤斤计较的理论,事实上,这样的心理逻辑搭建与辩白,非但不能给我们自己所带来快乐,反而会掉入痛苦的陷阱。

  根据作者谢尔•希尔弗斯坦的自述,绘本在创作完成之后,刚开始有许多出版社拒绝了他,“每一个人都喜欢它,他们都被它感动,他们会哭,会笑,还会说这本书真美,但是有的人说它太短,有的让说它过于悲伤,还有的人说它对于孩子来说过于高深。”

  在画面设计上,谢尔首先用了整整十个横跨版面来渲染孩子与大树游戏的快乐。孩子微笑的表情、大树摇曳、轻抚、拥抱的枝条以及让孩子隐身树后(或树上)的巧妙设计等都显现出轻快而温情的叙述节奏。

  而到了后面的每一部分,却都只安排了两至三个版面,按照“孩子需要——大树付出——大树很快乐”的结构稳步推进。孩子与大树的大版面对话文字、大树触目惊心的变化画面和“大树很快乐”的一再叩击结合在一起,让故事的叙述节奏变得缓慢而沉重。

  而结局,看起来确实似乎让人有些悲伤,大树变得一无所有,从枝繁叶茂到只剩一个树墩,而孩子,从快乐无邪的孩童变成耄耋老人,身心俱疲,他的那些追寻,似乎都变得没多少意义。

  自己曾经苦苦追寻的,却是让自己不快乐的东西,这可能就是生活的真相之一。这个真相,有些灰暗,有些让人气馁,让孩子读一个这么悲伤的故事,好吗?

  一方面,孩子迟早会面对生活的真实,父母曾经小心翼翼搭建,甚至虚构的美丽城堡迟早会被冲刷,倒塌,是让孩子长大后面临强烈的幻灭更好,还是让他逐渐地接触真实的生活,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“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”更好?

  另一方面,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让父母视角替代孩子视角,替孩子思考和选择。实际上,孩子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地方,或许孩子会想:“我依旧是觉得和大树在一起玩,最快乐。”或者是,“这颗大树对我那么好,我也要对他一样好。”甚至有可能就是很简单的:”这棵大树好可爱呀,你看他的叶子,象两只手。”

  最关键的是,就算大树和孩子都已老去,只剩残留的躯壳,但他们内心平静,找回了曾经失去的陪伴的快乐。失去的同时,也是拥有。百年孤独,陪伴最是可贵,这不是温情吗?

  第一次读这本绘本,是我某天在带孩子上兴趣课的时候,在课室外面的阅览区里一大堆的绘本里,偶然翻到的。绘本的插图原本是黑白的,但不知道被哪个孩子借阅之后(也可能是捐赠之前)给插图涂上了彩色。

  我在想,孩子天生是乐观的,内心色彩是斑澜的,只是我们大人自己心里,有太多的黑白色。

  孩子小的时候或许还读不懂多深的哲理,但大树和孩子之间的爱会如同一棵种子,种进他的心里,有一天会生根、发芽、结果,什么样的树结什么样的果,这个果实的养分,有一部分是绘本给予的,有一部分,就是父母给予的。

 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,还请多多转发支持!如果你有任意的毛病想咨询,欢迎大家留言,笨爸爸将为你单独解答。

  欢迎关注“宝宝评测”。12年商品对比检验测试经验,不投机取巧,用科学理性的笨方法提供靠谱的消费建议。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贾平凹 :人老了,躺在病床上才明白,废掉身体最快速的方式,不是抽烟、喝酒、打麻将,而是这2件事

  美国务卿批德国将选择党列为“极右翼组织”德国外交部反驳说“这就是民主”

  DeepSeek预测抢七结果:火箭118-112勇士快船115-107掘金

  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
  英特尔Arc Xe3 “Celestial” GPU已完成前期验证 即将进行流片

  荣耀 400 Pro 手机参数曝光:骁龙 8 Gen3 降频版、200MP 主摄

  Google NotebookLM Android 和 iOS 应用现已开放预订